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简介
组织架构
分院区介绍
联系我们
员工反馈
党建管理
基层党建
廉政建设
群团工作
统战工作
员工理论学习
党史学习教育
业务管理
医疗管理
护理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
公共卫生管理
科研教学
科研动态
教学管理
下载中心
伦理委员会
患者中心
就诊须知
科室导航
医保服务
交通导航
楼层分布
健康宣教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惠滇院报
医院公告
视频宣传
对外合作
医务社工管理
人员招聘
GCP工作
招标采购
招采公告
结果公示
政策法规
下载中心
综合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生死救治一周!PICU成功挽救危重症患儿 随访智力发育正常
时间::2025/10/27 浏览:

17da8b7b343252ebf4ca6ef2b24fd281.png


近日,急诊医学中心联合儿内科成功挽救一名濒临死亡的 2 岁溺水儿童。患儿抵达医院时情况极度危急,气管插管维持气道通畅,却呈深昏迷状态,全身皮肤苍白湿冷,无任何自主呼吸,仅靠强心药物勉强维持心率,生命体征濒临衰竭。经检查,患儿确诊为溺水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心肺复苏术后、深昏迷状态,此类严重缺氧病情极为凶险,医学上稍有延误,便可能引发不可逆脑损伤,甚至发展为植物人。


c35c18ad169cb87bbc1c284cc080d7d5.png


危重症患儿紧急入院后,PICU抢救团队立即启动高级生命支持,通过呼吸机保障呼吸、精准监测生命体征、联合多学科专家持续优化救治方案等救治措施。经过一周精心救治,患儿顺利苏醒,各项身体指标恢复正常并出院。更让家长安心的是,出院后儿童保健筛查显示,孩子智力测试结果正常,彻底摆脱健康隐患。


83ee4b41de8e54d2117e0687d7d52503.png

已征得患儿及家属同意出镜


科普课堂


儿童生理发育尚未成熟、安全意识薄弱,是溺水事故的高风险群体。为切实守护儿童生命安全,结合医学经验与实际案例,我们从 “风险防范、监护要点、自救互救、急救步骤、社会责任” 五大维度梳理核心科普知识。


明确儿童溺水高风险场景,精准防范


不同年龄段儿童,溺水风险场景存在明显差异,需针对性做好以下防护:


  • 0-4 岁婴幼儿:重点警惕家庭及周边小型积水容器,如浴缸、水桶、洗水盆、积水的坑洼等,此类场景积水深度虽浅,但婴幼儿身高矮、自救能力弱,易发生意外。


  • 4-10 岁儿童:需防范户外静水区域,如水渠、池塘、水库、景观池、未加盖的下水道等,此阶段孩子好动且对危险认知不足,易因好奇靠近危险水域。


  • 10 岁以上儿童:开放水域风险显著增加,如江河、湖泊、大海、大型水库等,孩子可能因结伴游泳、戏水等行为,忽视水流、水深、水温等潜在危险。


监护人牢记监护准则,杜绝疏忽


儿童溺水事故多因监护缺位引发,监护人需时刻保持警惕,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 “六不” 原则:私自下水游泳、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时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盲目下水施救同伴,从源头减少危险行为。


  • “四知道” 监护要点:无论孩子在家附近活动,还是外出游玩,都要清楚知道 “孩子去向、活动内容、同行人员、返回时间”,避免孩子脱离监护视线。


  • 优先选择安全环境:带孩子游泳时,优先选择有专业救生员、配备安全设施的正规泳池。避免带孩子到池塘、水库等偏僻水域周边垂钓、野炊、玩耍,从环境选择上降低风险。


掌握自救与互救方法,科学应对


教会孩子正确的自救方式,同时明确同伴间的科学互救原则,能大幅降低溺水伤害:


  • 儿童自救技巧:不慎落水后,首要保持镇定,避免慌张挣扎,挣扎会加速体力消耗、导致身体下沉,可尝试屏息放松,让身体自然上浮,待头部露出水面后,仰头使鼻子露出,保持呼吸通畅。若游泳时腿部或脚部抽筋,应立即停止游泳,用手抓住抽筋肢体的脚趾,向身体方向反向扳拉,同时呼叫寻求帮助。


  • 同伴互救原则:发现同伴溺水,切勿直接伸手拉拽或盲目下水施救,未成年人体力不足,易被溺水者拖拽一同遇险,应迅速寻找身边的长杆、绳索、救生圈、木板、塑料瓶捆扎的漂浮物等,将其抛向溺水者,让对方抓住后拖拽至岸边。


  • 施救同时,立即大声呼救,吸引附近成人帮助,并及时拨打 120 急救电话,清晰说明溺水地点、人数、大致情况。


牢记急救关键步骤,把握 “黄金时间”


医学研究表明,大脑缺氧 4-6 分钟即可发生不可逆的脑死亡,因此溺水后的急救速度与方法至关重要:


  • 快速救援,保障呼吸通畅:救援时从溺水者背部靠近,托起其头部,确保面部露出水面,避免口鼻进水,将人救至岸边后,立即清除其口鼻内的泥沙、杂草等异物,解开领口、腰带,保持气道通畅。


  • 排出呼吸道积水:让溺水者头低脚高俯卧,用手按压其背部或拍打肩胛骨之间,帮助倒出呼吸道内的积水。注意此步骤需快速,不可过度依赖,若溺水者已无呼吸心跳,需立即转向心肺复苏。


  • 规范实施心肺复苏(CPR):若溺水者无自主呼吸、无脉搏,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 成人与儿童操作略有差异,儿童需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的 1/3,每次按压后确保胸廓完全回弹;按照30 次胸外按压 + 2 次人工呼吸的循环操作,直至急救人员到达。


  • 后续处理:即使溺水者恢复自主呼吸,也需立即送往医院检查,监测是否存在肺部感染、脑水肿等并发症,避免延误治疗。


凝聚 “家校社” 合力,共筑安全防线


儿童防溺水不仅是家庭责任,更需社区、学校等多方参与,形成守护合力:


  • 家庭层面:监护人需履行 “近距离、不分心” 的监护职责,多人聚会时,务必指定专人负责看护孩子,不穿宽松衣物让孩子靠近水域


  • 安全教育:定期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为孩子配备合格的救生设备,避免使用成人救生设备。


  • 社会层面:鼓励公众积极分享防溺水知识,通过社区公告栏、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安全提示。发现儿童在危险水域附近活动时,及时劝阻并联系其监护人,共同营造 “人人关注儿童防溺水” 的社会氛围。


特别提示


与成人溺水不同,儿童溺水多为 “无声溺水” ,孩子可能不会大声呼救,仅表现为头部后仰、四肢划动却无法前进,易被忽视。因此,无论在家还是户外,监护人的视线都不能离开孩子,一旦发生意外,及时干预、规范急救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重视防溺水知识,筑牢安全屏障,共同守护儿童的健康成长!


       

来源|儿内科
编辑|尹思琪
审核|郭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