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采用多种高级监测技术,为一名接受肝脏肿瘤切除的患者进行了围术期管理。包括脉搏指示剂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连续监测(TEE)以及持续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技术。
术中,患者的液体容量负荷、血管阻力负荷,麻醉深度和心脏功能都得到精准量化,从而为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麻醉深度调控、围术期重要脏器保护和失血量控制提供了更具体的方案。手术历时7.5小时,术中共行7次肝门阻断,该患者术后14小时拔除气管插管,术后两天安全返回普通病房,目前恢复较好。
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发展为外科学的进步指出了新方向。麻醉学作为外科治疗决策中重要的一环,日益受到更多关注,现代麻醉学对整个围术期进行更精准的监测、干预,为外科团队提供高价值的指导意见已成为其发展趋势。
脉搏指示剂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是前沿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它能提供多项可靠的循环参数,连续性地反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程度,从而使患者术中得到及时、准确而合理的治疗。尤其有助于了解危重患者受损器官衰竭的原因和程度,总结治疗效果,亦有助于发现需要紧急处理的病理变化。确保术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术后顺利恢复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是公认的全面监测心脏及大血管功能、评估循环状态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术中麻醉状态下,患者对该监测的耐受性良好,应激反应极小,这使得麻醉医师可以实现连续监测,精细而直观的观测患者心内解剖结构异常,评估瓣膜形态及功能、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以及循环动力学改变。连续TEE的监测,是对高难度复杂手术实施精准麻醉的重要手段,也是对疑难危重患者围术期管理的趋势。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IS)是一种麻醉深度的监测手段。通过监测脑电频谱,实时反映患者所处麻醉深度,为个体化麻醉用药提供了量化依据。麻醉医师可以精确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至最适水平,既能保证患者舒适安全,又能最大程度降低麻醉并发症和麻醉意外发生率。
围术期的精确管理,依赖于优良的技术和完善的监测评估,对患者多维度的监测管理,标志着市一院麻醉科在围术期监测水平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麻醉科将充分利用平台优势,顺应患者需求和时代趋势,陆续开展更多前沿技术,提高围术期诊疗质量和安全性,更充分、全面地服务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