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心灵点滴》观后感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变的电影,讲述了医疗界传奇人物汉特·亚当斯(电影片中化名)如何从一名精神病院病人,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真情付出而成为一位出色医生的故事。
汉特·亚当斯(在影片中称自己为派奇)曾经因为患有忧郁症而住进精神疗养院,然而却在帮助精神病病人寻找快乐的过程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找到了奋斗目标和理想,出院后他立志要当一名医生,通过努力他考入医学院就读。虽然汉特的天资聪颖,在医学院的成绩非常优异,但是他却非常反对传统医界那种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思想。有感于学院里教授的冷冰冰的,使病人感到孤独无助的所谓专业治疗,他决定从病人的感情和精神上着手治疗,他试图了解每一个病人的内心,他相信欢笑就是最好的处方,他为了把病痛缠身的病人逗笑,于是成天穿色彩鲜艳的花衬衫,有时候会用塑胶医疗用品装成小丑的红鼻子,或是扮成大猩猩。甚至还有一次为了替一位病人实现梦想,他还在游泳池放满面条,让这名病人如愿在面汤里游泳。汉特为了带给病人欢乐和希望,可以说是花样百出,无所不用其极,尽管他的幽默疗法屡屡有奇效,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也很感谢他,但他的同学和老师对他的做法颇有微词,汉特顶住压力,甚至开办了自己的低成本诊所Gesundheit Clinic为穷人治病。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汉特的爱情和事业都有起色之际,恋人的被害身亡让汉特倍受打击,好不容易振作起来的汉特还要面临药物管理局针对他无证开药的控告。汉特在法庭上的辩护将影片带入高潮,他阐述了自己对于“医生”这一神圣职业的理解,阐述了他力求为病人建立一个充满关怀和欢笑的医疗环境的愿望,以及和传统的势力周旋到底的决心,并最终博得了法官和陪审团的认同,当全场医学院学生和他所实习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为汉特的精彩辩论起立鼓掌时,影片也进入高潮。
这部影片在带给我们欢乐的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反思,影片主人公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理解,以及对于“治疗”这一克服疾病方式的创新运用令人耳目一新,在医学院教授冰冷严肃的誓词衬托下,汉特所倡导和实践的对病人的同情、全身心投入、心灵相通和Laughter is contagious(微笑能够感染人)显得如此温暖,这些甚至与灵丹妙药和高超的医疗技术一样重要。他提出的“医生应该治疗人,而不是疾病”的观念促使我们对越来越进步的硬件医疗设施和越来越冷漠的医护人员态度之间的强烈反差进行反思。影片中的患者们,无论是儿童、老年人、退伍老兵,都因为汉特的存在而在冰冷的病房里得到了久违的快乐,而现实生活中的患者们更需要“汉特式”的白衣天使。
办公室:李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