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简介
组织架构
分院区介绍
联系我们
员工反馈
党建管理
基层党建
廉政建设
群团工作
统战工作
员工理论学习
党史学习教育
业务管理
医疗管理
护理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
公共卫生管理
科研教学
科研动态
教学管理
下载中心
伦理委员会
患者中心
就诊须知
科室导航
医保服务
交通导航
楼层分布
健康宣教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惠滇院报
医院公告
视频宣传
对外合作
医务社工管理
人员招聘
GCP工作
招标采购
招采公告
结果公示
政策法规
下载中心
综合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高渗性昏迷:被忽视的糖尿病危急症
时间::2025/09/11 浏览:
高渗性昏迷(又称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犹如一颗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它起病隐匿,发展迅速,若是未能及时识别和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今天,云南省曲靖中心医院(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的李春艳主管护师,将带领大家学习什么是高渗性昏迷,如何通过早期识别、科学防范和有效救治来避免这一危急重症的发生和发展,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image.png

什么是高渗性昏迷?

高渗性昏迷是一种严重的内分泌急症,其特点是极高的血糖、高血浆渗透压、严重的脱水以及昏迷,但没有明显的酮症酸中毒。它是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的一种类型,当胰岛素不足时,葡萄糖无法顺利进入细胞被利用,大量葡萄糖堆积在血液中,导致血糖浓度急剧上升。与此同时,肾脏为了排出多余的糖分,带走大量水分和电解质,造成严重的脱水。血液因浓缩而变得黏稠,渗透压也随之升高,最终影响身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尤其是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引发一系列危急症状。
高渗性昏迷的易发人群

老年人是高渗性昏迷的高发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个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尤其是老年人的血糖调节机制本就相对薄弱,加上他们对疾病的感知能力下降,容易延误治疗时机。此外那些存在严重感染、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应激情况的患者,也更容易诱发高渗性昏迷。
这些症状是身体的“求救信号”

在高渗性昏迷形成的过程中,身体会不断发出“预警信号”。早期,患者会口渴感强烈,频繁饮水、排尿,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排出多余的糖分。这些症状是身体的“求救信号”,然而,随着病情发展,警报会不断升级。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同时伴有头痛、乏力、嗜睡等全身不适。当病情发展至中晚期,患者的精神状态会发生明显变化,从烦躁不安逐渐转为表情淡漠,甚至陷入昏迷。此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血压下降、四肢抽搐等危急情况。
高渗性昏迷的诊断标准
血糖检测是首要指标,血糖浓度通常超过33.3mmol/ L ,远超正常范围;血浆渗透压检测也至关重要,血浆有效渗透压≥320m0sm/( kg·H2O);尿糖检测显示强阳性,血酮体检测呈阴性或弱阳性;结合患者存在的中至重度脱水症状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即可明确诊断
应对高渗性昏迷的紧急举措

对于高渗性昏迷患者的救治,必须争分夺秒,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首先,补充液体是治疗的关键环节。首选生理盐水纠正脱水,24小时内补液量可达6-10升。通过静脉补液,迅速纠正脱水状态,改善血液循环和器官灌注。补液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出入量,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糖尿病患者每日饮水≥1.5L,避免高糖饮料。

其次,胰岛素治疗不可或缺。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逐步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小剂量静脉滴注控制血糖,每小时下降3.9-6.1mmol/L为宜。需要注意的是,降糖速度不宜过快,小剂量静脉滴注控制血糖,以免引发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每小时下降3.9-6.1mmol/L为宜。

此外,还要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钾、钠等电解质的补充。根据患者的血生化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防范高渗性昏迷的日常策略

1.强化血糖监测:养成规律监测血糖的习惯,充分了解自身血糖波动规律,按照医生的建议合理调整降糖治疗方案,使血糖尽可能维持在理想水平。

2.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高糖、高脂、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每日保证充足的饮水,防止血液过于黏稠;坚持适度运动,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

3.妥善处理应激情况:当遭遇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应激事件时,务必高度重视,及时就医治疗原发疾病,密切监测血糖变化。老年人尤其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和其他感染性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过度波动,避免引发高渗性昏迷。

高渗性昏迷虽隐匿且凶险,但只要我们认清它的真面目,掌握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就能有效降低其危害,远离这一糖尿病的隐匿危机。


image.png


来源:内分泌代谢科
作者:李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