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癫痫,这个在民间被俗称为“羊角风”或“羊癫风”的疾病,听起来似乎有些神秘和可怕。但实际上,它只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癫痫的神秘面纱,深入了解它的成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在发作时的正确应对方法,帮助患者打破这层“身体牢笼”。
癫痫是一种慢性疾病,它的“罪魁祸首”是大脑神经元的突发性异常放电。这种异常放电会像一阵突如其来的“电风暴”,瞬间扰乱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者出现短暂的意识、行为、感觉或运动等方面的异常。部分癫痫患者有家族遗传病史,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异常可能增加癫痫的发病风险。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如果基因出了问题,就可能在大脑这片土壤中“长出”癫痫这棵“歪树”。脑部是癫痫的“主战场”,颅脑外伤、脑部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脑肿瘤、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等)都可能成为癫痫的“导火索”。这些疾病会损伤大脑神经元,引发癫痫发作。除了脑部疾病,全身性疾病也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大脑功能,诱发癫痫。例如低血糖、低血钙、尿毒症、肝性脑病等全身性疾病,以及一氧化碳中毒、铅中毒等中毒情况,都可能成为癫痫发作的“帮凶”。这种发作类型最为“惊心动魄”,患者会突然意识丧失,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头后仰,双眼上翻,随后肢体出现有节律的抽动,常伴有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这种发作多见于儿童,发作时患者会突然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两眼凝视,呼之不应,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十秒后恢复,事后对发作无记忆,就像被按下了短暂的“暂停键”。发作时患者意识清楚,但身体某一局部会出现不自主抽动,如一侧肢体、面部肌肉等,也可能出现感觉异常,如局部的麻木、刺痛等,就像大脑的某个“局部区域”出现了短暂的“故障”。这种发作常伴有意识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自动症,如无意识地咀嚼、吞咽、摸索、游走等行为,就像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了身体。药物治疗是癫痫治疗的“主力军”,常用药物有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拉莫三嗪等。医生会根据癫痫发作类型、患者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为患者量身定制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有明确癫痫病灶的患者,手术切除病灶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手术方式包括脑皮质切除术、颞叶切除术等,就像是精准地“拆除”大脑中的“故障区域”。这种治疗方式包括迷走神经刺激术、脑深部电刺激术等,通过调节神经电活动来控制癫痫发作,就像是给大脑安装了一个“调节器”,帮助大脑恢复正常功能。癫痫发作时,周围人的正确应对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急救要点:癫痫发作时的症状虽然吓人,但周围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惊慌不仅对患者无益,还可能导致现场混乱,影响有效急救。迅速将患者周围的尖锐物品、硬物移开,如桌椅边角、玻璃制品等,避免患者在抽搐过程中碰撞受伤。如果患者在马路上,要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地带,远离车辆和交通危险,比如转移到路边空旷平坦处。若患者正在水边、高处等危险区域,需小心移动患者,防止其跌落或溺水。很多人看到患者抽搐,会下意识地想要按住患者,阻止其乱动。然而,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癫痫发作时,患者肢体肌肉不受控制地强烈收缩,强行约束可能会造成患者骨折、脱臼等严重损伤。将患者侧卧,这样能使口腔分泌物自然流出,防止误吸导致窒息。如果患者牙关紧闭,不要强行撬开,可在其上下牙齿之间垫上毛巾、纱布等柔软物品,避免咬伤舌头,但要注意不要将物品塞得过深,以免阻碍呼吸。发作开始就计时,记录发作持续时长。一般来说,大多数癫痫发作会在几分钟内自行停止。若发作持续超过5分钟仍未缓解,这属于癫痫持续状态,是非常危险的情况,需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发作结束后,患者可能会感到疲惫、困惑,不要马上让患者起身,让其在原地休息一段时间。给予患者安慰和陪伴,待患者意识完全恢复,身体状况稳定后,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就医。若患者是首次发作、发作频繁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昏迷不醒等,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和治疗。癫痫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规律服药,不能自行增减药量、停药或换药。随意改变用药方案可能导致癫痫发作频率增加或病情加重。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合理饮食,避免过饱或过饥,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戒烟戒酒;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但要避免在危险环境中运动,如独自游泳、登高、驾驶等。定期到医院复查,包括脑电图、血药浓度等检查,以便医生了解病情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癫痫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它、科学治疗它、合理护理它,患者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癫痫,掌握癫痫发作时的应对方法,让癫痫患者在面对疾病时不再孤单无助,能够勇敢地突破这层“身体牢笼”,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