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了一名77岁的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运用微创介入的血管内治疗方法——脑膜中动脉栓塞术为患者开展治疗,不开刀即达到治愈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目的,患者现已康复出院。
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是颅脑神经外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好发于老年人,既往认为由外伤导致脑挫裂伤引起,硬膜下的血肿逐渐扩大,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抗血小板、抗凝药物使用的增加,导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77岁的张奶奶,出现反复头痛、头晕,并伴有左侧肢体乏力等症状,在当地医院进行头颅CT检查后诊断为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建议开颅手术治疗,但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多,家属焦虑万分。张奶奶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就诊。
在详细询问病史、明确病因后,脑血管病科陈一非主任团队决定采用脑膜中动脉栓塞术为张奶奶进行治疗。手术历时不到半小时,术后动态复查头颅CT显示颅内血肿明显吸收,术后一周张奶奶感觉症状明显好转,并顺利出院。
据脑血管病科医师介绍,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率约为1/10~13.1/10万人口,通常有头部外伤病史,一般在外伤后一个月左右,出现一侧肢体乏力,感觉异常以及头晕头痛。传统治疗方式主要有开颅手术、钻孔引流术、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等,因能够即时减压、解除占位效应和减轻症状的优点,是以往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外科开颅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复发率高,多数文献报道常规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复发率约在5%-30%,导致许多患者可能因为病情复发仍需要重复手术。
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是一种新的血管内治疗方案,它通过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置鞘,微导管到达脑膜中动脉后,使用栓塞材料阻断血肿新生膜的血液供应,使血肿停止持续增加并促进血肿的吸收,是针对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提出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案,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复发率低、创伤小、恢复快等诸多优势。
近年来,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团队紧跟时代步伐与学科前言,高度关注行业发展,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力图以最小治疗伤害帮助患者达到最优治疗效果,在利用新技术改进既有治疗方式上不断成功实践。下一步,脑血管病科医护团队将继续努力,坚持脑血管病临床诊疗特色,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引领区域脑血管病发展,为更多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带来康复的机会和希望。
来源:宣传统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