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常见的侧支循环之一,门静脉高压是导致其破裂出血的主要原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大约2/3最终将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而出血率达19%-57%,其中死亡率28%-66%。
目前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外科及介入治疗及其联合治疗等。药物治疗对大出血短期内效果欠佳,外科介入治疗术后病死率高,内镜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显著降低出血率、死亡率及静脉曲张程度,对肝功能无明显损害作用,为每例患者每个静脉曲张患者选择最合适的个体化诊疗方案,患者易于接受,已成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重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对于既往有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史的患者,未经治疗者再出血风险高达60%,内镜治疗也成为预防再出血的首选方案。 内镜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主要有:内镜下多环套扎术(EVL)、硬化注射术(EIS)、组织胶注射术。
一、内镜下套扎术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是用“O”形圈套器结扎曲张静脉,阻断 静脉血流,使曲张静脉纤维化,从而预防和减少出血。EVL目前主要用于食管及GOV1型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紧急止血及预防再出血。采用的EVL方法主要有标准套扎法、密集套扎法及非密集螺旋形套扎法。EVL可即时阻断血流,套扎局部缺血坏死、肉芽组织增生、封闭曲张静脉,达到紧急止血和减少再出血目的。Miyaaki等认为EVL是急性静脉曲张出血有效、安全并易于操作的治疗。EVL可用于急性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治疗报道较少,因胃底曲张静脉位于胃黏液池部位,黏液池内酸性胃液浸泡易发生套扎环过早脱落而发生出血。但越来越多文献资料显示胃底静脉套扎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治疗门脉高压所致的急性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二、内镜下曲张静脉硬化术(EIS)
内镜下曲张静脉硬化剂治疗(endoscopicinjection sclerotherapy,EIS),是将硬化剂注入曲张静脉腔内或静脉旁黏膜下,使血管内皮发生化 学性炎性反应,促进血栓形成,或使曲张静脉旁组织凝固坏死,逐渐纤维化,从而使曲张静脉消失,有效防止旁支静脉曲张。硬化剂的选择上推荐使用聚桂醇。EIS适用于大量急性出血,与EVL相比,其内镜前端无套扎器干扰,便于抽吸、冲洗及出血部位观察。
三、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术(EVHT)
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EVHT)是利用α-氢丙烯酸酯在微量阴离子存在的情况下,瞬间聚合固化的理化特性达到堵塞曲张静脉、即时止血的目的。在临床工作中不仅适用于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还适用于食管静脉曲张及所有消 化道紧急止血。
常用的组织粘合剂是N-丁基-2-氰丙烯酸盐,其在微量阴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可产生瞬间聚合反应而固化,具有生物组织固化速度快、静脉曲张消失快、再出血率低、并发症相对较少及适应证广等优点。目前治疗方法大多采用碘化油(或高渗糖)+ 组织粘合剂+碘化油(或高渗糖)即“三明治夹心法”快速推注。它较EIS更快速地封堵血管破口、达到迅速止血作用,被认为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首选内镜治疗方法。组织粘合剂在治疗2周~3个月开始排出,排胶引起少量出血,可自限停止或予抑制胃酸及降低门脉压治疗后停止。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属于急危重症,需要患者高度关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就诊、饮食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需要仔细对待。
科普专家
姚俊宇,主治医师,擅长消化道疾病诊治、内镜下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消化道肿瘤及早期诊断。